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
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有什么吗?想必大家对元宵节都很熟悉,各地区的习俗不一样,有的地区在这一天吃汤圆有的吃饺子,下面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,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
元宵节的来历
汉文帝定名元宵节
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,为了庆祝消灭诸吕、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。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,他当了皇帝,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,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,元宵就是元夜、元夕,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,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,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。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,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。
汉武帝提倡放灯
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,请一个道士来下神。天上太一神(泰一神、太乙神)回应说,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,愿在甘泉宫相会。不久武帝果然痊愈,心中大喜,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,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,通宵达旦,盛况空前。这在司马迁《史记》、唐代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卷四中都有记载。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,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。
关于元宵节的习俗
元宵节的习俗-吃汤圆
元宵节传统食俗为吃元宵,意味团圆、吉祥,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,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。不管南方北方,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,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。“元宵”这种食品名称,出现于宋末元初,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。元宵又叫“圆宵”、“圆子”,南方常叫“汤圆”、“水圆”,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,称之为“浮圆子”。南宋周必大《平国续稿》记云:“元宵煮浮圆子,前辈似未曾赋比……”《岁时杂记》曰:“煮糯为丸,糖为噪,谓之圆子。”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,用糯米粉团包裹起来搓成圆球,置水中煮熟而食。圆子与耍狮、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,食圆子含有祭月、赏月的意味。同时,元宵圆子跟中秋之月饼一样,含有家人团圆的意味。周必大《元宵浮圆子》诗云:“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。今夕是何夕,团圆事事同。”1913年,袁世凯因元宵与“袁消”谐音。似于己不利,便下令改元宵为“汤圆”,沿用至今。元宵的品种和吃法。北宋下在烧沸的水中,配以白糖、蜜枣、桂花、桂圆等物。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“乳糖圆子”,。其后,元宵馅又有甜、咸之分。桂花、果仁、芝麻等制作;咸馅多为荤馅,单包肉或肉蔬合包。元宵大多以水煮食,但也有油炸食用的,《卢氏杂说》里的“油炸追子”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元宵。今天,元宵的'吃法就更加丰富了,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,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。
元宵节的习俗-闹花灯
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、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。民谚云:“三十(指除夕日)的火,十五(指元宵)的灯。”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,故称闹元宵。其主要内容在灯,故又称灯节。
隋唐灯节极盛,一般从十三“上灯”开始,十四日为“试灯”,十五日为“正灯”,十八日为“落灯”。据唐人郑处晦《明皇杂录》载:“上在东都,遇正月望夜,移仗上阳宫,大陈灯影,设庭燎,自禁中至于殿庭,皆设蜡烛,连属不绝,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,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,高一百五十尺,悬珠玉金银,微风一至,铿然成韵。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。”另据五代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:“韩夫人(杨贵妃二姐)置百枝灯树,高八十尺,竖之高山,上元夜点之,百里皆见,光明夺月色也。”盛况可见一斑。
元宵节的习俗-猜灯谜
唐朝灯会中还出现了杂耍技艺,宋代开始有灯谜,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。其中灯谜经过历代发展创造,妙意横生,生动活泼,饶有风趣,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。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,让人一面赏灯,一面猜谜。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,如一个字,一句诗,一个物或一个名称。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,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,所以也称为“灯虎”(也叫文虎)。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言艺术,春秋时代就有将接近辽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“隐语”,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“谜”。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,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,深得武帝信任。南末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,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。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“射覆”的方法,称之为“射”灯谜。自此以后,每逢元宵节,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。
一、元宵节的来历
关于元宵节的来历,民间有很多相关的传说,其一是元宵姑娘的传说。据说汉武帝时期,有一位深得汉武帝赏识的臣子东方朔。
一年冬天大雪之后,御花园的梅花开得格外美丽,东方朔便去给汉武帝摘梅花。刚进御花园,就看见一个宫女准备投井自尽,而这名宫女的名字就是元宵。
原来元宵姑娘自进宫之后,就再未见过双亲和妹妹,每当寒冬腊月的季节,对家人的思念更甚。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,还不如一死了之。
东方朔了解元宵的想法之后,向元宵承诺一定让她见到亲人。于是东方朔设计让汉武帝相信,火神君会在正月十五火烧长安的说法。
汉武帝信以为真之后,让东方朔寻找解决的办法。东方朔告诉汉武帝,火神君喜欢吃汤圆,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,让家家户户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,然后在长安城举办灯会,以此“瞒天过海”。最终元宵姑娘在灯会上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妹妹。
其二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教,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观佛舍利以及点灯敬佛的做法,于是汉明帝则下令在正月十五日在皇宫和寺庙之中“燃灯表佛”。
自此以后,元宵节放花灯的习俗就从宫廷逐渐流传至民间,每年正月十五,不论是士家大族还是寻常百姓家,都会挂起花灯,通宵达旦。
其三是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“平吕”所设立。据说西汉初期,朝廷的吕氏一党祸乱朝纲,其他大臣则带兵反攻。
实际上是刘氏宗族及其支持者,以吕氏叛乱为借口对吕氏一族发动的叛变。也正是“诸吕之乱”的平定为西汉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。
其四的说法则更为可信一些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某一日楚昭王乘船横渡长江,这时候他在江面上发现一种物品,形状呈圆形,颜色为白色,内部为朱瓤,味道十分鲜美。
楚昭王并不知道这是何物,于是他询问孔子,孔子说道“此为萍实,见者为王,当雄天下。”楚昭王食用萍实的日子,正是正月十五。
同时楚昭王为了记住自己雄霸天下的理想,每年正月十五都让人按照萍实的模样制作食物,逐渐变成了后来的元宵的模样。
二、元宵节的习俗--吃元宵
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为重要的习俗,但元宵起初的模样和现在并不相同,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。
根据相关史料记载,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元宵节,当时人们吃的元宵是含有肉和油的肉粥,想必当时人们也并不称之为“元宵”吧。
一直到唐朝时期,一种类似于蚕并且带馅的面食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。这种食物才初具元宵的雏形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