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与孩子沟通
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,各位家长们需要掌握沟通技巧,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,这样不但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,而且还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,那么大家知道怎么来与孩子沟通吗?
一、和孩子沟通有什么技巧
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生活,但也许你并不知道与孩子说话的方式,有关专家提醒说与孩子说童言有利亲子间的沟通,所以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时,可以多说一些孩子理解,或能理解到孩子心理的童言,这对于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。
虽然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密切相处的,但要了解孩子,就要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、喜好和内在需要。
1、家长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。
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,在和孩子说话时,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,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,最好不要有意见。所以,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,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,代沟必然越来越深。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,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,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。
2、家长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。
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,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,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。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,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“没关系,坚强一点”,“这没什么好难过的”等话语,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,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,比如说:“你很难过吧?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。”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。
3、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。
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,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,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、压力大,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,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。
4、在回答孩子的问话时要注意方式。
孩子提出问题时,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,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。例如孩子问:“妈妈,你要不要去买菜?”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:“妈妈,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。”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,就可以说:“是啊!你要不要一起去?”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,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。
5、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要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。
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“我命令你……”、“我警告你……”、“你最好赶快……”、“限你在五秒钟内……”、“我数到一、二、三……否则……”、“你应该……”、“你真笨”、“你好环”、“你太让我失望了”、“不可以……”等等带有指挥、命令、警告、威胁、责备、谩骂、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。而且说的多了,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,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,还让孩子感到厌恶。
6、在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上,可以经常变换新鲜的内容。
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,例如:“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?”、“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?”、“如果有一天,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……”等问题,相信会比“今天过得好不好?”“快乐不快乐”更能吸引孩子。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,只是要运用得当。
7、家长要懂得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。
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,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,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、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。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,如一花一草一木,路上车子的.颜色、造型、品牌,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、说话内容、百货橱窗等,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,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。当然,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,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。
二、批评孩子的注意事项
1、不要当众批评孩子。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,要给孩子留面子。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。
2、父母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要一致,如果父母的看法都不能统一,孩子就更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。
3、不要翻旧帐,不要因为孩子这次的错误而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,这样会让孩子反感,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,就永远无法摆脱,既然摆不脱,改又有何用。
4、平时在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,该表扬的时候表扬,该批评的时候批评,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,如果只批评不表扬,孩子会因你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而不满,从而不愿意接受批评。
不宜对孩子说的话
1、“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!”
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,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,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“应该”做的事儿。当然,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、懂事、得体,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,但当你要求他“合理”时,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“不合理”的行为的原因之前,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。这时,你真正关心的,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(让你尴尬或者难堪)。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,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——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?或者他饿了?
2、“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!”
和孩子开玩笑,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,但是诸如“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,你是不是没脑子啊!”这样的“玩笑”,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。尽管有些父母想,这样嘲笑一下孩子,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——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“训练”而变得“坚强”!这是错误的。作为孩子的父母,你的任务是爱他、支持他、帮助他、教导他,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“挫折训练”隐藏在“玩笑”里。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,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。
3、“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!”
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,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,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,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。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,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,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。你越是说他不行,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。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,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。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,发扬或改进,才是正确之道。
4、“别跑!你会摔跟头的!”
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,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“我已经预见了你会摔跟头的”——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,他越努力(想做得更好)越会遭遇失败(“跑了就会摔跟头”)!其实你可以叮嘱他“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”,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,是装备的准备,而不是孩子的“无能”。而且,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,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,因为他觉得,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!
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容易被怎样的情绪问题困扰
0~2岁的宝宝:需要无条件的宠爱
小宝宝正在慢慢了解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,他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。他希望最亲密和最信任的妈妈可以在任何时候,都无条件地照顾他,宠爱他,即使有时他有些小闹人。
父母这样做,让孩子感觉被理解:
第一时间的回应。如果宝宝哭了,尽快找到他哭的原因,是饿了,想吃奶了?还是尿湿了,想换一个尿布?或者只是想让妈妈抱抱。不管因为什么,对这么小的宝宝来说,立刻满足就是最好的回应。你可以对他说:“宝宝哭了,一定是哪里不舒服了才找妈妈的。”他还听不懂?没关系!他听不懂你说的话,却能感受到你温柔的声音和语调。
用面部表情配合他的感受。其实这并不用我们教给你,妈妈的本能也许早就让你熟练于这个方法了。孩子哭时,你假装出伤心的表情,孩子笑时,你也跟着他笑。
2~3岁的孩子:需要探索和独立感
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到处走走跑跑了,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也让他兴奋不已。这时,当事情没有按照他希望的样子进行,或者周围的人不事事顺从他时,他最容易感觉沮丧和生气。
父母这样做,让孩子感觉被理解:
让他对各种情绪开始有些了解。在两三岁孩子的眼里,所以事情只能被分成两种:好的和坏的。尽管如此,你还是可以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一些更具体的、描述情绪的词汇,比如伤心,失望。把感觉和学到的词汇联系在一起,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描述自己的感觉,一旦他能把不良情绪说出来,那么他也就不那么容易大发脾气或者攻击别人了。
让他自己慢慢来。这时的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急切地希望找到独立的感觉。当他发现自己能拉上拉链或者搭个小积木时,会又兴奋又激动。所以在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时,你最好别插手,除非他主动让你帮忙或者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。
3~5岁的孩子:需要在增加的外界互动中体会更多的感觉
和外界互动的增加会逐渐给孩子带来很多强烈的感受和情绪。其他小朋友不让他玩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时,他会气疯掉;大孩子模仿怪物的叫声会让他害怕极了;他最喜欢的那个小伙伴不怎么爱和他玩也能让他非常地伤心和失望……
父母这样做,让孩子感觉被理解:
常常对他说“我知道”。有时候,这样简单的三个字比苦口婆心的劝导要管用得多。“我知道你想穿上和灰姑娘一样水晶鞋”“我知道你明天不想上幼儿园”“我知道你不喜欢吃胡萝卜”……仅仅是温柔的“我知道”就可以让孩子知道,你了解他的想法。
避免“但是”。虽然,除了理解孩子的情绪,你还需要让他了解规则,哪些事情应该做,哪些事情不能做,但是如果你在对孩子的情绪表示了理解之后,紧接着的下个句子就是“但是,……”那么他会很容易感觉,前面的理解都是假的。所以,同样的情况下,不要说“我知道晨晨很让你生气,但是不管怎样你都不能打人”,只是简单地把它拆成两个句子就会好很多,“我知道晨晨很让你生气。你不能打晨晨,因为他会受伤的。”
留给孩子一点空间,不要急于安慰。听说其他小朋友排斥或者嘲笑你的孩子,做妈妈的一定感觉不舒服。但你也不需要立刻安慰他说,“他们不对,你是个好孩子”。只是简单的说出他的感觉就好,“遇到这样的事,肯定会难过的”。也许这就能让他感觉好多了,等冷静一些之后,他也能更加客观地回想刚才的情景。
5~8岁的孩子:需要融入小伙伴的圈子中
他越来越多地关注家庭以外的世界,融入小伙伴们的圈子对他来说最重要。
父母这样做,让孩子感觉被理解:
不要在小伙伴面前,做让他尴尬的事情。比如和他再见时,亲他一下,尤其是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,他也许会觉得,这样做让同伴认为他很幼稚。
用合适的方式教他规矩。“我知道”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依然有效。“我知道你不喜欢林阿姨。你见到他时,还是应该和她打个招呼。”这样情绪理解和正确的行为教导都不耽误。
8~12的孩子:需要自己的空间
大孩子最关心自己在朋友当中是否受欢迎,样子是否够酷,有没有足够的隐私。
父母这样做,让孩子感觉被理解:
尽量让他自己做决定。但是如果要求太过分,比如晚上单独出门,那么你还是需要告诉他,“我知道你想自己出去。可是晚上外面不安全,我们不放心让你单独出门。”
保持他酷酷的形象。不要在他的朋友,你的朋友或者其他亲戚面前,谈论他的感觉,比如最近的一些沮丧、不安和气愤。
在家里给他足够的隐私。学校里功课的紧张,以及和同学相处的压力一定非常累人。所以,在家里他需要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回想一下学校里发生的事情。
文档为doc格式